经济新常态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蒋 明 麟
2015年9月 (长葛)
蒋 明 麟
2015年9月 (长葛)
当前大家都十分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动力和目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将本次高层论坛主题定为“经济新常态下的低碳新机遇”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议题,我相信通过本次论坛的研讨一定能获得丰盛的成果,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出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
下面我就“经济新常态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为题谈谈个人在这方面的粗浅看法与各位领导、专家交流,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完成今年的经济工作对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总方针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总策略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总要求着眼“双目标”即着眼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坚持“双结合”即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的结合;打造“双引擎”即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双引擎。实现“经济发展、调整结构、改善民生、防范风险、社会稳定”的目标。
一、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要讨论“新常态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要明确经济新常态有哪些特征?“新常态”一词最先出现是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此后,“新常态”一词就成为讨论中国经济时的关键词。“新常态”从词语上重点是突出两个概念。一曰“新”,二曰“常态”。两者结合起来,所谓“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一个较长历史阶段进入明显与过去不同特点的历史发展阶段。
“新常态”的经济发展特征
l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我国改革开放后(1979--2014年)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年均9.8%,国际金融危机后几年(2009--2014上半年)也达到年均8.7%,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同比增长7.4%。继2012年和2013年之后,再次低于8%。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今年一季度、二季度和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均增长7%,符合7%左右的年度预期目标。纵向比较,这一增速虽低于前两年,但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达60多万亿元的情况下有7%的经济增长按不变价增量比2014年的7.4%增量还要多。总体看经济增长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7%--6%)的趋势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总趋势。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
l 经济结构调整加快 在经济受客观和主观因素增长率降低的情况下,我们经济工作的重点从外延型规模扩大转向内在型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质量效益。从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明显看到我国一产(农业)和二产(工业)比重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逐年下降,而三产(服务业)的比重逐年上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今年上半年,服务业继续保持在三大产业中的领跑格局,且增速有所加快,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4%,服务业占比为49.5%,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0.5和2.1个百分点;在一、二、三产业本身也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工业传统制造业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引导下,深入开展“两化融合”,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改造优化调整升级,进一步节能减排,提高产品质量,与此同时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新技术、新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一产”中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比重加速调整,“三产”中生产型服务业发展迅速。其共同的特点是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来解决各个产业的突出问题。力争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实现低碳发展,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人们更高更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l 创新驱动地位凸显 过去我国经济所依仗的生产要素的低价格、低成本、外延扩张发展方式,使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随着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变,生产要素价格急速上升的影响,过去那种粗放型、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维持,必须从扩大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转向通过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及服务质量来驱动经济的发展。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正在主导着国家、行业、企业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进程。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源动力。
l 矛盾凸显风险加大 由于经济增长减速,过去高速增长期所积累下来在一些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正逐步显现。传统制造业领域,许多企业因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持续走低,(PPI持续走低),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利润压低,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国际市场需求不旺,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和结构不尽合理,竞争力不强,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
由于金融改革的滞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使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的财源吃紧,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能力存在风险。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避免金融风险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公共环境和生产安全事件的发生,带来的社会群体事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严重挑战。
这些新常态的特征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分析和研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表现,有针对性地找到如何应对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并取得新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能源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而这两者都与高碳排放有着密切的关联:碳密集的能源结构和生产方式、能源消费方式,越来越导致全球的能源的巨大消耗,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逐年大量开采和消耗将是不可持续的;而高碳的排放,则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越来越威胁到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人类的生存。
世界化石能源消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长,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严重危及生态安全。气候变化带来全球降水的重新分配,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海平面缓慢上升,影响工农业生产,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破坏自然生态平衡。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的数据,2013年世界平均气温为14.52摄氏度,在1880年以来的134年中名列高温榜第4位,并高出20世纪世界平均气温0.62度。
面对这些危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点的低碳经济应运而生。走低碳发展之路,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等高碳资源的依赖,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和必然要求。
低碳经济是以碳排放为度量的人类经济活动,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中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体系、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清洁能源结构,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历史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国际社会对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提高。我国虽然仍是发展中的国家,但我们必须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排放温室气体,必须走低碳发展道路,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
2009年在哥本哈根联合国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我国政府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减少40--45%。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力争提前实现。我们已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并采取有力措施在各个年度中加以细化落实。这不仅是我国应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同时也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切实转变经济发展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2002年到2011年10年间,中国的能源消费占全世界的比重由12.7%迅速攀升至22.4%,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初步核算,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7.5亿吨标准煤。
我国不但能源消费总量大,并且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也很高,2010年达到1.034吨标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分别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3.5倍,是印度尼西亚的1.7倍。
2014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2.6亿吨标准煤,比2013年增长2.2%。与此同时,2014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4%。数字说明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步。在消费的能源结构方面也产生积极变化。煤炭消费量下降2.9%。原油增长5.9%。天然气增长8.6%,电力增长3.8%。水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6.9%。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6.0%,有所下降。全国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8%,完成预定年度目标。
巨大的能源消耗,特别是化石能源的消耗,所带来的排放温室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给我们生存的环境带来严重的压力。
因此,我国政府将节能减排工作,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前提和内容,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国务院制定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明确,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2015年比2010年下降16%。“十二五”期间将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到2015年末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比2010年下降8%,氮氧化物比2010年下降10%。
通过上述对经济新常态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新常态下,走低碳发展道路不仅关系有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更是通过创新驱动开发和使用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减少碳排放,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有益于通过低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内需发展动力。
三、经济新常态下的低碳发展的总思路和实现途径
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了克服经济下行的压力,培育新得经济增长点,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一致,为了长远的持续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坚定树立低碳发展理念,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为重点,全面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从产品全寿命周期和服务全过程,有效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积极开展循环利用,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
在经济新常态下低碳经济发展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把发展低碳经济发展融入和体现在我国理念落实到各级政府工作、企业经营和公众的生活之中。政府应在战略规划、法制建设上,体现低碳发展,用规划和法制的力量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政府相关政策制定应着重在发展低碳能源、环境税收、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金融和低碳消费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采取必要的经济措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发展国情,可以在税种设置、税率调整方面开展相关工作,鼓励减少碳排放、限制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可以提高财政补贴和预算拨款等的方式鼓励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等技术创新,实现低碳发展;制定政府绿色采购导则,建立绿色产品信息数据库,政府率先使用推广低碳产品和服务;研究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企业自愿节能减排。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碳交易”市场规则。把“碳排放”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使企业能够在减碳的工作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3.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目前,全球能源消费主要是以化石能源为主,人类社会排放的二氧化碳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消费能源、资源所产生,而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是不可持续的。走低碳发展道路,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替代能源,转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为今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将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和跨越。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在努力保障能源供给的同时,高度重视和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开发无碳技术,积极稳妥地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和应用配套鼓励政策,实现多能互补,扩大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安全有序地扩大核能供应,从而减少碳排放。同时我们必须面对我国能源禀赋是以煤炭为主的现实,积极开展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作为减碳技术的重要方面。
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效,大力研发和应用减碳技术,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能过剩产业的过快增长,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产业水平和产品质量;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能效管理,促进各领域的碳减排及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低碳产品与服务的开发与应用,扩大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5.开展去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努力增加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具有大规模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技术,被广泛认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已制定了专项规划。各个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要根据规划要求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开展政产、学、研、金、用的合作协同攻关,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做好试验示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创造条件进行工程实践。政府要在科研经费、风险控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强支持力度,争取早日有所突破。加快植树造林、城市绿化、湿地保护和积极探索利用藻类、贝类、珊瑚等水生生物进行固碳,多方位增加碳汇。
6.建立和实施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核查制度体系。政府和企业应按照国家标准指标体系和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计划,并报有关部门备案。监管部门应按国家核查指南开展碳排放核查工作。根据核查结果和配额清算进行必要的奖惩。促进减排目标的实现。
经济新常态为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了更加迫切和严格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坚持低碳发展理念、落实国家有关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力推进低碳发展的各方面工作,我们一定能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